D+快檢平臺
當前位置: 首頁 > 主編精選 >

我省豬料企業生存現狀調查(下半部分)

  • 來源:
  • 日期:2011-04-10
  • 編輯:
  • 評論:0
我省豬料企業生存現狀調查(下半部分)

豬料市場 誰主沉浮
——我省豬料企業生存現狀調查
 
2010年以來,全省各地的豬肉價格持續下行,發生疫病后又導致出欄恐慌,市場明顯地供大于求,肉豬價格走勢并不樂觀。與此同時,玉米、魚粉等原料價格節節攀升,飼料價格也被迫上漲,養殖成本進一步加劇。生豬價格、飼料價格一跌一漲,生豬養殖虧損情況較為突出。豬料企業的日子同樣不好過——銷售陷入困境,利潤下滑,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面對如此現狀,整個行業更需要在理性對待問題的基礎上,抽絲剝繭、深度辨析豬料企業的發展方向。為什么生豬市場如此地萎靡不振?為什么原料價格一漲再漲?豬料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整個行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產業鏈延伸是不是解決問題的希望所在?為此,本刊記者展開了初步調研,以期為行業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觀點與經驗,也希望借此拋磚引玉,引發行業共同思考……
 
(接《我省豬料企業生存現狀調查(下半部分)》)
 
 
三、矛盾凸現 整合加速
 
彼得·德魯克曾說過:“與適當地予以引導和管理的行業相比,(快速成長的行業)有著緊張、脆弱以及隱藏的問題。”我省飼料業在經歷了快速的發展之后,正面臨著新的矛盾與沖突……無論是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還是探索乃至創建新型的競合模式,豬料企業都必須先對所處市場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3.1 賒銷嚴重
 
賒銷這種不良行為,在飼料行業已經延續了10多年,其弊端不僅僅是增加了資金風險、占用了流動資金,同時也大量地耗費了企業開發新客戶、開拓市場的時間。
“賒銷肯定是第一大問題。在現有的豬料銷售模式中,賒銷依然是一些廠家爭搶市場份額的有效武器,只不過賒銷的比例不同。”吳龍說,正大康地一直堅持現金銷售,賒賬只占銷售額的0.5%左右,基本上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陳帳。事實證明,不搞賒銷,正大康地的發展并未受到什么影響。
在利潤微薄的飼料行業,賒銷就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一旦豬市低迷,養殖戶普遍虧損,賒銷出去的飼料貨款很難及時收回,給企業的經營帶來極大的風險。廣東通威馬朝明總經理表示,“原料商將原料賒給飼料廠,飼料廠賒給經銷商,經銷商賒給養殖戶,長期處于三角債的惡性經營中;經營模式為兩頭低、中間高的橄欖型,飼料廠與養殖戶獲利低,而經銷商獲利高。”在賒銷嚴重的地區,經銷商往往掌握了飼料銷售的絕對主動權,養殖戶基本不接受現金買賣,市場上也是什么料都賣得動,品牌影響力不大,這很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怎樣才能走出這一困境?吳龍認為,若要改變賒銷現狀,必須先發展規?;B殖,促進養殖戶改變觀念。飼料企業應該自覺抵制賒銷行為,建立屬于自己獨立的營銷策略和周到的服務體系。
 
3.2 產能相對過剩
 
在去年召開的“第二屆廣東飼料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馬朝明曾提出,產能過剩是飼料行業處于非理性發展的根本原因。
馮定遠在《廣東飼料行業發展與思考》一文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飼料企業的產能相對于省內市場需求來講,已出現嚴重過?,F象,普遍飼料企業不能實行三班制生產,只能兩班制或單班制,有些小規模的飼料企業在淡季時,甚至單班生產也開工不足。由于產能過剩,實際的生產效率和效益并不高。
我省飼料行業協會張國杭會長表示,我省部分地區確實存在產能相對過剩的情況,判斷依據除了一些企業開工不足之外,也包括區域市場豬料企業扎堆,經銷商壓貨現象較為普遍。區域市場供過于求將導致廠家之間惡性競爭市場,價格大戰愈演愈烈。有些企業容易因“唯成本論”而忽視產品質量、環保和員工福利,甚至使用斗價、賒銷和虛假宣傳等推銷手段,既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也給環境保護、飼料安全帶來潛在的危險和壓力。
此種狀況若不改變,我省飼料工業難以登上新的臺階??上驳氖?,廣東省部分大企業依靠其在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一些列優勢不斷擴大,也推動了行業重新洗牌和加速整合,加快企業的優勝劣汰。而且,隨著行業準入門檻進一步提高,集中程度不斷升級以及完善的企業結構原則成功建立,我省豬料市場產能過剩的問題有望解決。
 
3.3 創新乏力
 
科技發展史表明,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社會需求。人的生產需求,人的生活需求,是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飼料科技的創新,也是這樣。
30多年前,我省動物性食品嚴重短缺,社會迫切需要加快養殖業的發展。作為種植和養殖的中軸產業,現代飼料工業迅速崛起,強有力地支撐養殖業的高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飼料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規?;B殖水平的提高,以及一體化經營的推進,飼料企業在技術水平、管理經驗、產業提升以及競爭力上卻顯得后繼乏力。廣東省農科院畜牧研宄所林映才副所長告訴記者:“周邊省份的企業進入廣東后,多半能夠找到市場空間,尤其在豬料這一塊,發展速度要比本土企業快得多,我省豬料產量的增長有不少也是他們貢獻的。反觀我們本土的豬料企業,這些年發展速度總體有些偏慢。去年有一個省外企業的老總,跟我講了這么一句話:‘廣東的企業是很大,但是并不強。’這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
創新乏力,正是我省豬料產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廣東大型飼料企業平均科研開發投入僅占利潤1%左右,與發達國家5%的水平相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上攵?,中小規模企業的水平和品牌提升更是存在不少問題,更多是為生存而努力。從雙胞胎、旺大、金新農的成功經驗中已經表明,豬料企業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降低成本、研發新產品和引導健康養殖結合起來,再輔以針對性的營銷服務,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何去何從 仍待探索
 
從畜牧業生產的整個產業鏈來看,飼料只是生產資料投入的中間產品,必須緊緊連接產業上、下游,才有生命力。無論從市場的選擇,國家的產業導向,還是國外的發展來看,飼料行業走規?;彤a業鏈延伸的道路,都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如果真是這樣,飼料企業必須主動轉變或自身形成完全產業鏈,或聯合其他相關企業完成一體化經營,盡管產業化經營風險巨大,但飼料企業將必須面對這個現實挑戰。
 
最近幾年,行業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飼料企業的持續成長和發展也不再是簡單地取決于單個飼料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而是取決于整個產業價值鏈整體的安全、健康、持續成長的能力。
如今,除了終端產品市場價格風險逐年加大之外,養殖風險也日益突出,養殖成功率下降,大多數養戶不賺錢,飼料企業的銷售風險也有所加大。一些學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以飼料企業為“龍頭”的產業一條龍的生產模式成為飼料企業和養殖戶的必然選擇。在這個產業鏈上,飼料生產離不開養殖業,養殖業的產品需要加工,加工了就要銷售。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這種產業鏈經營方式,反映了各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順應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各產業互相依存,結成一體,就可以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優勢,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但由于養殖業結構的轉型、調整和提升是相對比較漫長的,飼料企業若一步到位,走一條龍,風險很大。目前溫氏模式在業內幾乎無人不知,實際上整整經歷了20多年的探索與積淀,才真正能夠根據產業鏈各流程之間的技術、資金、勞動強度等情況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合作,實現了高效的流程管理。在溫氏集團的示范效應帶動和國家引導政策推動下,一些企業也開始做產業鏈,但僅僅是從產業鏈整合有利于成本的角度去操作,背后缺少專業化能力的支撐,削弱了經營效率和競爭能力,再加之一體化經營本身所蘊藏著巨大的風險,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今日競爭格局下,飼料企業只有做好了專業化才能去嘗試一體化經營。”海大薛華董事長說,任何向前、向后的一體化經營事實上是相關多元化。多元化戰略必須建立在強大的專業化基礎之上,必須是企業內部能力的延伸,如果連飼料的專業化都做不好,多元化只會將企業拖入泥潭……飼料企業在產業鏈融入、上下游整合中,應該量力而行,采取審慎的態度和漸進的做法。我們應當有一條龍的思維和思路,但必須先搞好內部組織結構、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先培植核心能力,做好核心環節。如果沒有核心的競爭優勢,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沒有合適的人才推動企業戰略,成功的機會十分渺茫。
吳龍則表示,“我們不可能在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內把所有的產業都變成一條龍,或者大有作為,但我們是否可以把各個環節上的優勢企業聯合起來,成為一個產業鏈,這個產業鏈和我們企業做的一體化同等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也要結合我國的國情發展我們自己的產業。”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之間的合并、聯合,能夠通過擴大規模,直接影響到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還可以激活、調動各生產要素。這種探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戰略、模式和人才的挑戰。事實上,目前養殖企業進入飼料業,往往是認為“現在市面上的飼料質量不好。”而飼料企業進入養殖業,也僅僅是從“沒有養過種豬的企業很難做出真正好的豬飼料”這一角度出發,主要目的在于驗證飼料產品的質量。這兩種模式都是被動的產業延伸,如果飼料企業與養殖企業能夠實現主動合作,將形成具有巨大競爭優勢的聯合體。這種新型的合作方式將提高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充分發揮集團管理優勢與品牌優勢潛力,利用行業間或地區間的優勢互補,用好用活飼料企業集團的資源,發揮企業優勢互補的作用。
 
原載《廣東飼料》 作者:莊捷生

發表評論
評價:
聯系我們
  • 電話:020-37288723
  • 傳真:020-37287849
  • 地址:廣州先烈東路135號4號樓609
  • 郵編:510500
  • 郵箱:gdfeed@vip.163.com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好爽~好大~不要拔出来了